欢迎访问西柏坡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2019年9月8日至12日,我校博士后代表团参与了广东省人才局举办的红旗渠精神研修班的学习。代表团中的6位博士后已通过学校的专职研究人员晋升途径成功转聘为副教授、副研究员。青年人才们与红旗渠进行了一次空间上的近距离接触,在时光隧道中回溯穿越,回到历史的现场,切身体验红旗渠精神超越时空的巨大感召力。
被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悬置于巍巍太行之上的人工天河,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这是笼罩在林县人民头上的阴霾与魔咒。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急群众之所急,不屈从命运的束缚,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号召——“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血祭太行吴祖太”“除险英雄任羊成”“红旗渠上父子兵”等干部群众的前仆后继中,在历经了“鹰嘴峰”“创业洞”“青年洞”等艰难险阻后,一曲人工天河横卧险峰,一条红飘带萦绕崇山峻岭,成功地化不可能为可能,引漳入林,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缺水断水问题。这是共和国时代的工程奇迹;这是现代版本的愚公移山。
重走修渠旧道,再忆筑渠往事,拥抱先辈理想,内省吾侪初心。中大博士后代表们亲临历史的现场,切身感受往日先辈们敢于重整旧山河的气魄,亲身体悟昔日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情怀,经历了一次心灵被震撼,灵魂被触动的红色之旅。时间虽短,收获却多。
敢教日月换新天
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陈东萍博士后与来自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的梁志禧副教授循着先辈们的足迹,并肩走过太行群山的雄关漫道,叹服于当年杨贵书记以及林县人民那股不服输的劲头,那股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魄力。资金匮乏、技术缺位、罢官撤职、文革冲击等不利条件,几乎让“引漳入林”工程甫一提出,即面临破产的风险。但上至领导,下至群众,不为所动,不忘初心,咬着牙将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成功化解。无论是修筑红旗渠,还是在科研教学中,困难永远不会等你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再来找你;相反,挑战与困难总是不期而遇。而优秀的党员干部则能像杨贵书记一样有定力,有确信,有恒心,可以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样地,优秀的青年教师在面对难题时,也能努力学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做到谨记初心,不辱使命。
守得云开见月明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禾”。石茜副教授摩挲着展馆里陈列着的钢钎、铁锤、扁担和箩筐,不禁热泪盈眶。历时十年,生生凭借着这些原始生产工具,林县人民愣是开凿出这一人工天河,把不可能竟变成了可能。石茜来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是一名从博士后人员转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对红旗渠故事中涉及的数字尤为敏感: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筑造干渠70.6公里。石茜副教授眼眶中的热泪一半是感动于林县人民永不灰心,绝不气馁的精神,一半是回想起自己的711工作制,回想起在工作室里伏案疾书,挑灯奋战的那些日日夜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无论是太行山间的红旗渠,还是自己学术生涯中的“红旗渠”,若不能牢记自己的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都必将永远等不来竣工通水的那一天。
功成不必在我
林园副教授立在渠旁,盯着汩汩渠水,陷入了沉思:究竟是什么力量能成就此等人间奇迹?他眼前像放电影一样掠过一个又一个建渠英雄的形象:红旗渠的总召集人杨贵,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还有那些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肩挑手扛,斗天斗地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群众。因为他们的血汗,人工天河红旗渠才成为可能;但也正是因为红旗渠,他们的名字也终将化为永恒,永远地镌刻在不朽的红旗渠精神之中,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信念;这是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也必有我的觉悟。
同行的张桓熙副研究员面对着这一曲人工天河,也不禁想起自己人生中的“红旗渠”: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往往是医疗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技术攻关常常靠得是实验室同仁的群策群力;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更需要全院、全校、乃至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所以在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面前,无需计较一时之得失,不必在意个人的付出与回报。只要将自己这一滴小水滴,融入自己人生的“红旗渠”之中,就终将源远流长,永不干涸,在舍弃小我中,成就大我,同时在成就大我的过程中,让小我得以永恒,一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气概与境界。
青年立志做大事
红旗渠的故事,对于来自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何骁慧副教授与钱加慧副教授来说,是关于一条水渠的故事,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故事。红旗渠,既是蜿蜒于太行山间的实体性存在,更是永藏于每个党员心中的概念性存在。除了修渠技术上的精巧度与想象力,同样是从事“修理地球”工作的两位老师,更为那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党员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林县党员干部身先士卒,鞠躬尽瘁,践行着中山先生的训词,将群众的用水作为自己事业的头等大事;他们牢记初心,不负使命,不为个人谋前途,只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初执教鞭,方登讲台的青年教师,两位老师暗暗下定决心,立志达到习总书记的期待:“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比起眼花缭乱的头衔、帽子、名号,“老师”一词显得既平凡又伟大: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径,甘为人梯,愿做铺路石,努力成为被学生需要的教师,努力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才,之于老师,就是最大的大事。
习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林县先辈们用他们的双手双肩,创造了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缔造了属于他们那一代青年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而新时代的青年,人生前途也有一条“红旗渠”等着去经略、去修筑。时过境迁,世殊事异,但作为党员的青年教师们初心不变,使命未改。他们将追寻着先辈们的足迹,在红旗渠精神的鼓舞下,迈向未来的广阔天地,建造属于自己的“红旗渠”,讲述好属于这一世代的青春故事。
即将踏上归途的青年教师们,北眺太行,回望干渠,苍山似海,残阳如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就像那低咽沉吟的红旗渠水一样,从过去流到现在,也必将从现在流向未来,源源不断,生生不息,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