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柏坡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太行横断夕阳天”。太行山,外来人走近它,往往是仰望赞叹,为其巍巍然的姿态、凛凛然的气势所折服;身处其中的人们,大山将他们慷慨纳入怀抱,既给予坚实依靠,也使他们饱受干渴贫瘠的考验。最终,那些因生活艰难流淌的眼泪被时间带走,留下的是结实的臂膀、紧闭的双唇、坚毅的眼神,心中燃有一团炽热的火,脚下走出一段“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路。
上世纪60年代,“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在太行东麓响起,红旗漫卷西风,十万大军高歌挺进。与大山较上了劲,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人甘愿认输。历时十年,在一锤一钎一双手的昼夜奋战间,群山腰际多了一条蜿蜒盘旋的蔚蓝“飘带”,汩汩渠水流进干涸的土地,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如今,凿石开山的铿锵声犹在耳畔回响,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岁月成为林州人共同珍藏的精神财富。“为有牺牲多壮志”,彼时先辈们排除千难万险“战太行”;新时代后辈们正奋力续写“富太行”“美太行”的新篇章。
一条渠系着几代人的牵挂
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临近侯壁水电站,向上游望去,浊漳河正淙淙流淌。眼前,一座溢水拦河坝横跨近百米,将河水原本去路“拦腰斩断”,引其改道而行,顺势“乖乖”爬上太行山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60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3月,冰雪未消、人心火热。河这头一个奋力改写的转折,满载渠那头几十万人对水的期盼。“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由此启程。
此时,国庆将至,渠源边一座2层白色小楼正拉起一面红色条幅,风和日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行字,看起来既明亮又轻盈。“今年受天旱的缘故,漳河水量较往年少了不少。”站在办公楼前,指向近处河流里仅被没过一截的石头,红旗渠渠源管理所所长孙艳周告诉记者。
全长超过1500公里的红旗渠,沿线有9个管理所40个管理段,其中有8个管理所在河南境内。渠源管理所是唯一一个地处山西省的管理所;坐镇渠源,管理所主要职责包括保证漳河水最大限度入渠,协调与漳河上游管理局、山西沿线镇村的关系,日常巡查渠道与渠系建筑物等。
“管理所分管渠源、二闸门、王家庄、谷堆寺4个管理段,这其中,谷堆寺管理段堪当红旗渠全线护渠最险要艰苦之处。”爬过一段曲折的山路,孙艳周带记者走进谷堆寺管理段办公房。
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护渠员郭用林已经完成当天的渠道巡查与上午、中午两次水位测量记录。
日常巡查,悬崖峭壁上来回7公里多的渠岸线,郭用林每天最少走一趟,每逢汛期则需多次往返,除清理渠岸边新生的杂草,一旦发现滑落的山石、折断的树干,他或是及时疏通、或是迅速向所里汇报,保障水流畅通。红旗渠渠源段服务山西省沿渠16个自然村的耕地灌溉,谷堆寺管理段主要面向马塔村,村民们浇地用水,郭用林需随叫随到,用时及时放水,用毕及时关水。
“修建红旗渠时,我爷爷是姚村镇邢家墁村的民工;1974年,我父亲开始担任王家庄段的护渠工作。”郭用林回忆道,自己儿时曾随父亲去段上小住。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是父亲自己亲手做成一盏煤油灯照亮了大山沉寂的夜。1991年,二十来岁的郭用林接过父亲护渠的担子,日复一日,他扛着方头锹,踩着父辈的脚印,行走在渠岸上。这一走,就是28年。
有摔跤受伤的时候,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候。离开林州,“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时常涌上心头。但孙艳周、郭用林和同事们还是选择留在渠上,守在渠源。“红旗渠是林州的‘生命渠’,老一辈人在艰苦的年代将它修成,我们新一代的护渠人有责任将它护好。”孙艳周说。
护渠是持之以恒、细水长流,修渠则是一鼓作气、开天劈地。在红旗渠纪念馆,70岁的张买江正讲述着当年因水而困、为水而战的故事。与新中国同岁,老人家精神矍铄、仍很硬朗。
1960年5月,红旗渠刚刚开工3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不幸被炮崩的碎石击中,牺牲在施工工地上。父亲去世后,母亲将修渠的责任交给张买江。
从此,修渠工地上多了一个毛头孩子。刚开始,大人们照顾他年纪小,让他干些背钢钎的活。因为摸不清淬火工艺,张买江从铁匠铺背回的钢钎时有不经用的,为此挨了不少骂。
“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一边软磨硬泡征得同意,一边自己钻研试验更高效安全的点炮方法。一天上午,终于听到梦寐以求的那一句“穿上鞋,中午点炮!”胆大心细,那天张买江点得又快又好,没有一发是哑炮。
“那时候大家都累,我也不觉得累!”在张买江心里,那段修渠岁月虽艰苦也光荣。据统计,当时林县有超过一半人口参加了红旗渠修建。他们奋战在不同战线,或腰系绳索身飞如燕凌空除险,或手持钢钎铁锤昼夜不歇开山凿洞。“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口号传遍工地,太行山上处处摆战场,人人逞英豪。
上世纪60年代,共和国还很年轻,且正处于最困难时期。“当时县财政的收入十分薄弱,靠国家给钱给粮也很困难,怎么办?只有依靠自力更生……自带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了物尽其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这样回忆道。
同郭用林一样,张买江的儿子张学义如今在红旗渠合涧渠管理所任护渠员。一辈接着一辈,一棒接着一棒,太行山上、红旗渠边,林州人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跨越半个多世纪,其中既有苦难挣扎,也有不屈希望,更有团结奉献。酸甜苦辣背后,一个熠熠生辉的主题始终不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精神引领,产业蓬勃
相传昔日鲁班途经林州地界,在太行之巅挥斧劈开一个豁口,连绵山脉在此出现一个断点。现在,每当探究林州“中国建筑之乡”称号的渊源时,鲁班豁的传说总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实际上,林州一大批能工巧匠的培养产生主要得益于红旗渠。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林州人走出太行山,在外从事建筑业。凭借在修渠过程中练就的精湛技艺,加之踏实的做派、厚道的人心,还有那一股不服输的“犟”劲儿,林州建筑队伍在大江南北渐渐叫响了名号。
“时至今日,建筑业已经成为林州富民强市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林州市建筑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记者从林州市财政局了解到,2018年林州市建筑业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46.6%。“同时承载60%全市农村青壮年就业,贡献了60%农民人均纯收入、60%居民存款余额,建筑业已经名副其实成为林州发展的‘钱袋子’‘命根子’。”林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林州建筑总部大厦是红旗渠大道上的地标性建筑。以此为“大本营”,林州市正推动建筑业在本地形成集聚之势。2018年,全市共有建筑企业803家,今年7月这一数字已突破880家。
“同江苏南通等地相比,林州建筑业可称作‘大’,仍不算‘强’。”建管局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在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打造林州建工集团作为龙头企业之外,林州市着重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助推产业“二次腾飞”。具体措施包括:向优质建筑企业提供招投标保证金支持;成立国信担保公司,为企业增信担保;鼓励引导各银行设计建筑业专项产品,推出项目贷、流资贷和保函业务;搭建供应链采购平台,向企业提供建材集中采购服务等。
工业也是林州财政经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电子材料产业是林州工业主导产业之一。走进河南省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由一根根玻璃纤维原丝加捻并线而成的玻璃纤维纱线正在织机运转中经纬交织,电子纱胚布由此形成;在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卷卷电子纱依次经过调胶、上胶、裁切、组合、压合、裁检等工序,最终制成一片片覆铜板。印制电路后,这些覆铜板将“变身”电路板,在手机、电脑、汽车、工业仪器中使用。
“选择在林州上马国际一流水平的电子级玻璃纤项目,这在当初看来不无风险。相较发达地区,林州在交通、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缺乏突出优势。”光远新材料公司有关负责人坦言,当前项目取得成功,这是公司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狠抓产品与市场的成果。
记者从林州市财政局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各级财政陆续给予光远新材料公司技术研发支持、线路改造项目支持、进口贴息补助、企业建设奖励等。“今年,包括致远覆铜板在内一批新建续建项目将陆续上马完成,工业经济蓬勃壮大,保障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在林州市建筑业做大做强、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红旗渠精神既是旗帜,也是灯塔:它坚定了拼搏者“仰望星空”的决心,也照亮着奋斗者“脚踏实地”前行的路。
文旅金钥匙,开启致富锁
“太行山将它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领略太行之美,若要在河南省选择一个绝佳的观景点,林州市石板岩镇堪当首选。或绵延不绝,或孤峰突起,在这里,山峦展现出丰富的姿态。
来到石板岩镇高家台村,仿佛相机镜头倏地拉近,巍巍太行近在眼前。深入村中,才发现,路边、桥上、小超市门口,随处都有学生三五结伴神情专注地写生。
“坐落太行山脚下、原本风貌保持较好、交通便利,这些都是促成高家台村得名‘画家村’的优势条件。”村支部书记杨长生表示,这两年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为村里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7年,高家台村被列入河南省财政奖补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项目。2018年,总投入资金300万元,将水泥路铺作石板路、新建3处小广场和3座公共厕所、新建一座污水处理站、墙体立面改造等一系列工程陆续完工。
现在,写生产业在高家台村已经形成规模,去年村里接待约20万人,经营家庭旅馆、民宿成为村民们新的增收门路。“未来,我们计划延伸产业链条,包括生产制造绘画相关工具材料,举办画展等。”在杨长生的畅想中,画中风景能带来村里生活好光景。
从西北走向西南,林州也有个名叫石家庄的地方,安稳躺在一片群山环抱中。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村支部书记秦红卫将石家庄村这些年的变化向我们娓娓道来:围绕完善水利设施、硬化拓宽道路实施一系列工程,包括治理河道、新建深水井、更新引水管网、铺设石板巷道等;2018年,利用美丽乡村项目省级及镇里财政配套资金共200万元,石家庄村又添置了许多景观:将打麦场改造为小广场,在河道旁新建绕河步道、水上景亭、廊道,安装路灯50盏,见缝插绿种植花草树木800余棵等。
“出去的人都说是‘回来一次一个样’,不少游客来村里,也是想来亲眼瞧瞧石家庄村的变化。”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作为一位20多年的老支书,秦红卫由衷地高兴。
“搞山村农家乐,菜式不需要太繁杂,我建议一定要有特色、接地气。可以多做红薯的文章。”村委会门前,原康镇镇长吕澎亮也为石家庄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我也正打算今年去外地学习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柏尖山下创业忙,秦红卫心中装满了对村里未来的思考。
那边石家庄村正静待更多人一探究竟,这边黄华镇魏家庄村已是人声鼎沸。华灯初上,红旗渠渠水静静流淌,各家餐馆里的杂粮粥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
7、8年前,魏家庄还是一个需要市局刑警大队进驻整治的村庄。2012年,在东北带队搞工程的李明生回到家乡,开始担任村主任,那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本只有301.8元的集体账。
“没有集体经济作支撑,其他工作都是纸上谈兵。”李明生决定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扭转魏家庄颓势的突破口。2013年起,魏家庄村统一规划、统一服务,以“村集体+协会+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农家乐,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村集体也通过统一提供卫生、交通、宣传等服务每年取得十几万收入。
“结合合作社、土地发包等的收入,2018年,魏家庄村集体收入31.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0元。”看着大家的生活由贫渐富,村集体的收入由弱渐强,李明生深感自己当初的决心没有白下,“困难再多、问题再大,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想法是正确的。
红旗渠青年洞人头攒动、太行山大峡谷游人如织,林州风景看点多多。“全领域旅游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为财政收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林州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