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柏坡党性教育培训分站!
继续教育培训网首页知识迁移,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人们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进而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一方法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的技能素质等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产生接续性的思考和认知,从而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法,在我国古已有之。《论语·学而篇》中记载,子贡问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又问:“《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高兴地点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由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子贡把为人处世之道与《诗经》中的知识相结合,学习做到了“告诸往而知来者”。这种学习方法,与现代教学所提倡的知识迁移不谋而合。孔子之所以对子贡的认识很满意,是因为子贡遵从和实践了他的教学方法。孔子多次明示自己的学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难看出,孔子十分器重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也为后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知识迁移,要义是“学”和“习”的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古代,“学”与“习”一般是分开使用的,是孔子最先将“学”与“习”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学”是认知的过程,“习”则是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拓展与延伸的过程,亦即迁移。通常情况下,人们通过“学”获取新的认识,经过举一反三、联想推延的“习”,达到消化、吸收、转化新知识的目的。
知识迁移,关键在进行能动思考。学习需要读书,但学习并不等同于读书。读书的要义,不是停滞在单个知识点上死记硬背,而是用一种学习去影响另一种学习,努力实现认知的自由,而这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就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读书而不思考,不懂得消化和取舍,就会成为书呆子;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钻研和实践,则终将是沙上建塔。只有把学习与能动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碎片的东西变成系统的,把静止的东西变成动态的,把书本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从而有效实现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承载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尤其是要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习主席倡导“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应用于增强思辨能力、改造主观世界是知识迁移;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客观世界也是知识迁移。知识迁移既是检验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手段,也是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既是对实践的指导,同时又接受着实践的检验。唯有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知识,才称得上真知,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实现自我超越。
知识迁移,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创新。实践表明,只有当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的创造与获取融为一体时,知识的迁移才有价值和意义。所谓知识迁移能力,说白了就是让知识走出书本、走下讲台,进入思考、进入认识和解析其他领域的本领。很显然,这是将学到的知识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的创造过程。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视为从0到1,那么知识迁移就是从1到N。从无到有是求新,站在巨人肩膀上转化和发展,同样也是求新。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加强对知识迁移方法的研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已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习主席提倡学习要培养三种境界,即:志存高远“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求索。这里既包含着治学之道,更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应当将其作为读书学习的座右铭,并在领悟和深入学习中,不断获取干事创业的新知识。
上一篇:实而又实抓建基层
下一篇:农村基层党建创新需增强“四个力”
广告合作:15502378999 售后技术支持QQ:631246536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劳动路38号附27号二楼